文物保护

文物保护

文物保护

网站首页 > 文物保护 > 正文

【文物普查法宣】图解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(一)

发布时间:2024-11-14阅读数:
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,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,促进科学研究工作,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,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,而制定的法规。

该法规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19821119日通过,自19821119日起施行。当前版本为20154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改。

2017114日,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,通过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作出修改。

不可移动文物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第三条:

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、石刻、壁画、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,根据它们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,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市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第十三条:

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,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。

 


可移动文物

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第三条:

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、艺术品、文献、手稿、图书资料、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,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;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、二级文物、三级文物。

 

依法保护文物

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第七条:

一切机关、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。

 

受国家保护的境内文物

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第二条:
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,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:

1)具有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和石刻、壁画;

2)与重大历史事件、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、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、实物、代表性建筑;

3)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、工艺美术品;

4)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;

5)反映历史上各时代、各民族社会制度、社会生产、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。